IPO现场考察来了。

7月7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2023年第三批IPO申请人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名单显示,共有11家IPO公司入选。

现场检查的震慑作用不可低估。据去年至今各轮IPO现场检查跟进情况统计,今年第二批共遴选出40家IPO企业,其中已达18家之多。撤回上市材料,终止率高达45%。仅1家企业近期获得注册批文,其余21家企业仍在审核中。

第三批IPO现场检查抽查名单确定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7日披露的第三批IPO申请人现场检查抽查名单显示,创业板IPO创业者数量最多,共有4家。其次是主要IPO创业者。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共有3家IPO。科创板和深圳主板各有2家。

从审核阶段来看,重点是“受理”或“询问”环节。其中,6月30日新受理的苏州奥德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国宏工具系统(无锡)有限公司也接受了抽查。

业绩方面,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除长春卓益生物2022年扣非净利润下降17%外,其余IPO公司2022年扣非净利润均出现增长。2022年扣除非净利润。其中,上交所主板两家IPO公司盈利规模较大。浙江春晖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去年扣非净利润1.63亿元,苏州丰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扣非净利润1.36亿元。科创板湖北幸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也有1.46亿元。

科创板另一家入选企业国宏工具系统(无锡)有限公司非净利润扣除规模较小,去年仅为5173.78万元。

从保荐机构分布来看,本轮安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入选项目相对较多,各有2个IPO被抽查。

去年以来已抽调18家企业撤料

从历年IPO现场检查和抽查情况来看,“一查即除”的现象并不少见。多位业内人士此前曾向记者表示,有些企业存在很多缺陷;也存在上市申请材料以次充好、经不起检查的情况。

据去年至今各轮IPO现场检查跟进情况统计,今年第二批共遴选出40家IPO企业,其中已达18家之多。撤回上市材料,终止率高达45%。

其中,去年7月1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启动第三批公司抽查时,共抽查了20家公司。从后续审核进展来看,最终只有荣泰电气一家主板公司通过重重考验,于今年6月获得注册批文。多达7家IPO公司撤回上市材料。目前仍有12家企业仍在排队等待审核。

去年第四批抽查企业中,江苏博涛智能热工股份有限公司、科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成精密装备有限公司均入选,其中两家为创业板公司。一是主板公司。这批企业被“歼灭”,全部选择撤料。

时间进入今年,一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评选出了5家IPO公司,其中一家随后被终止。第二批入选1家企业,无材料撤回。

今年第三批11家IPO企业能否经受监管现场检查,值得持续关注。

需要注意的五个典型问题

从监管角度看,定期对IPO申请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是加强IPO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引导中介机构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勤勉尽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把关人”作用。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现场检查有关情况的通知》,对检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总结。

据悉,证监会现场检查的重点是发行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可疑事项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其中,发行人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例如,资产所有权限制、对赌协议、重大诉讼等未披露;历史增资流程、风险因素、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客户及供应商信息披露不完整;核心技术信息、商业模式和内容、委外加工信息、供应商采购信息披露不准确;会计政策披露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重大不一致。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不够。例如,原始证书的获取和存储制度流于形式;海外退货、原材料采购、库存、固定资产管理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执行;现金管理和ERP系统权限管理系统缺失;规格等

三是会计处理不当。例如,财务报告期初余额及调整报表科目余额依据不充分、费用和收入跨期、危险废物处置服务成本核算不准确、研发费用归集或拨付等未正确处理股份支付和现金折扣、对赌协议未进行会计处理、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折旧政策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等。

中介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核查程序不到位。例如,重要原始凭证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符、通过客户与供应商转移货物、客户与供应商重合、重要关联方及关联交易、主账户资金流向、资金来源异常等关键问题。增资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系统的验证程序;未回复或信件异常的确认事项的更换手续;库存和在制品的监管流于形式; ERP系统的控制缺陷没有得到合理重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工作底稿记录不规范。例如,面试工作底稿不完整;佐证信息记录不正确;记录的核查结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异常事件和采取的对策记录不充分。


IPO现场检查来了!这11家能否经得住考验?去年企业终止率高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文章




价值投资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