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绿色股票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虽然当前国内尚未对绿色股票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但国际上关于制定明确标准和框架的讨论与尝试近几年陆续均有开展。本文为2024年度我国绿色股票的进展报告的,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聚焦于绿色股票的相关界定与框架构建的发展历程、我国绿色股票相关政策的最新进展,并分析绿色股票市场发展的意义与趋势。此为下篇,将基于我国绿色股票的最新市场概况,提出当前绿色股票发展的难点及相关建议。
一、我国绿色上市企业总体情况
(一)样本概况
由于暂无绿色股票的相关分类与统计,本报告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选取新能源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两大领域下的上市企业作为绿色上市企业的研究分析样本。截至2024年底,我国A股绿色上市企业共计260家,占全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4.85%;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上市企业195家(占75%),新能源产业绿色上市企业65家(占25%)。2024年度内新上市的绿色企业11家(8家为节能环保产业,3家为新能源产业),占年度内全A股新上市企业的11%。
(二)绿色上市企业基本信息
从绿色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图1),按照传统的行业类别,占比前三的行业为制造业(73.4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4.62%)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46%)。在11家2024年度内新上市的绿色企业中,9家为制造业企业,1家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1家为采矿业企业。从绿色行业归属情况来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图2),260家绿色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环保(26.92%)、高效节能(25.38%)、资源循环利用(22.69%)等节能环保产业中。在11家2024年度内新上市的绿色企业中,5家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企业,3家为高效节能产业企业,2家为智能电网产业企业,1家为太阳能产业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绿色产业企业是传统产业升级(如制造业)和技术革新应用的典范。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绿色上市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绿色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省(20.38%)、浙江省(17.31%)、广东省(14.62%)等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11家2024年度内新上市绿色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绿色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聚集性,这些地区基于其经济基础、多元产业结构、绿色政策与资源环境,为绿色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绿色上市企业的上市板块分布情况来看,绿色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创业板(53.85%)和科创板(20.00%),专精特新企业占35%,体现了我国绿色产业以技术创新和高成长性为最主要特征,是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资本市场板块定位、企业特性、产业集群效应的高度契合的体现。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三)绿色上市企业资金募集情况
1.首次公开发行(IPO)
从首次公开发行(IPO)募资情况来看,260家绿色上市企业通过IPO募集资金总计已达2,329.46亿元,11家2024年度内新上市绿色企业首发募集资金总计61.06亿元,首发方式主要包括战略配售,
绿色上市企业历年募集资金规模层面(图5),绿色IPO企业相较2023年度减少了29家,首发募集资金总规模同比下降了87.91%,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体资本市场的影响。2024年度,A股IPO企业仅为100家,同比下降约68.05%;首发募集资金总规模为673.53 亿元,同比下降81.11%。随着绿色金融标准与体系建设的完善和监管趋严,加强了对“漂绿”“伪绿”企业的过滤与剔除,部分企业的IPO资质可能受到影响与限制,这也影响了2024年绿色企业上市的整体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绿色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情况与全A股的对比层面,从募资规模看(图6),绿色企业IPO募资规模占当年度全A股IPO总规模的比例在波动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募资水平看(图7),绿色企业的募资水平在某些年份领先于全A股平均水平,而在某些年份落后,整体募资差距在缩小。可见市场整体对绿色产业的认可度和融资支持在不断增强,但其融资能力也并非线性增长,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监管节奏、行业景气程度、市场及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不同绿色细分赛道的视角切入(图8),绿色企业细分领域的募资总规模情况来看,资源循环利用(476.63亿元)、先进环保(432.89亿元)、高效节能(401.97亿元)三个节能环保领域是绿色企业IPO募资的绝对主力,表明“存量优化”(提升现有体系的效率和循环性)是绿色产业当前发展的重要领域。从绿色企业细分领域的平均募资水平来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点,行业平均募资水平和需求超过其他绿色细分行业。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2.再融资(增发)
从再融资(增发)情况来看,2024年度,绿色上市企业增发募集资金为36.17亿元,分别为2家先进环保领域企业、1家智能电网领域企业和1家太阳能企业。从历年的再融资(增发)情况看(图9),近年来绿色上市企业的增发规模的趋势和波动情况与IPO相类似;从绿色上市企业增发占全A股增发比例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绿色企业通过增发进行再融资的活跃度在提升,占比从2
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二、当前我国绿色股票发展面临的难点与相关建议
首先,绿色股票市场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定义,难以形成绿色股票的框架体系。绿色股票市场发展的基础就是对“绿”做出明确定义,以统一的评价基准帮助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满足低碳、节能、环保等指向性要求。当前,我国尚未出台官方的绿色股票认定与分类标准,导致对企业是否属于“绿色”范畴缺乏清晰、一致的评判依据。尽管国际上已有部分原则与框架可供借鉴,但国内在绿色上市企业的识别与划分方面仍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这种标准缺失不仅使企业难以准确标识自身的绿色属性,也增加了投资者辨别“真绿色”企业的难度,市场难以形成具象的“绿色”认知,进而可能引发“漂绿”行为。定义与标准的滞后,一方面制约了绿色企业的融资效率,使其难以通过股权市场有效获取资金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投资需求,更不利于培育专注可持续投资的长期资本群体。其次,虽然针对绿色企业上市、再融资已经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但政策协调与落实存在落差,目前仍然缺乏机制流程、激励机制、认证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例如,绿色企业上市融资的流程机制与通道建设不足,随着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上市企业审核愈发严格,绿色企业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和时间成本,却未获得相应的流程优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上市融资的积极性。虽然许多地区建立了企业上市挂牌的“绿色”通道,但未针对绿色企业的特点设置差异化流程,绿色企业无法享受快速审批、简化流程等便利措施。同时,激励措施方面也比较单一,目前对绿色企业上市的激励主要集中于一次性补贴,缺乏可持续的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此外,第三方绿色评价与认证体系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观性和公信力。第三,绿色股票对企业绿色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的信息有效性与透明度仍有局限,尤其是绿色经营相关的量化指标。尽管发布ESG报告已经是上市企业的必修课,但作为年度报告,ESG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阶段性,难以及时反映企业在绿色技术投入、碳排放、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动态表现。信息的滞后性使得对企业绿色转型的进展和程度的评估难以准确、有效,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此外,ESG报告框架中对于绿色信息的披露要求较为通用,对于绿色收入认定、碳足迹、环境效益量化等关键领域的披露深度与规范性不足,可能存在信息获取与可用性有限的情况。
基于以上的发展困境,为更好地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并提供高效融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股票市场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完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可参考国际现行绿色股票框架,结合国内产业结构特征和绿色支持目录,建立健全绿色股票框架,制定与国际接轨、互认互通的认证标准。明确建立以绿色经济活动识别和绿色收入占比为核心的绿色企业评估方法,规范绿色企业的界定、评估流程、信息披露要求等。参考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经验,分阶段推动标准实施,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力。同时,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制建设,及时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边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以保障政策落地。
二是优化绿色企业上市支持与激励机制。可设立绿色企业上市的专门通道,优化审核流程,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IPO、再融资及并购重组实行“绿色审批通道”,缩短审核周期。在交易所层面设置绿色企业上市服务窗口,为绿色企业上市提供专业指导,完善上市服务机制。同时在激励层面可以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参考国际经验对绿色企业提供分类、分阶段的持续财税补贴优惠、金融资源倾斜、人才引进支持、绿色技术奖励等多方面支持。
三是强化绿色信息披露与数据质量。可建立绿色股票信息专项信息披露指引,针对绿色收入、绿色研发、碳排放等方面设置强制披露指标,明确关键绿色绩效指标的统计口径、核算方法等内容,并规范信息披露频率,保证绿色信息的透明、有效。尤其是针对企业的重大环境事项或绿色环保动态,可以通过临时公告、快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市场传递信息,减少信息滞后带来的摩擦。可通过对绿色信息披露优秀的企业给予一定激励、对伪造虚报绿色信息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等奖惩机制,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意识和质量。此外,可引入第三方鉴证,提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名单,鼓励企业对自身绿色数据进行验证以提升数据公信力,防范“漂绿”风险。
四是加强平台搭建和能力建设。一方面,可建立绿色上市企业名录与绿色股票库,基于明确的筛选与分类机制,形成公开、透明、可溯源的绿色股票参考清单,为市场提供可靠的辨识依据,降低投资者筛选成本。另一方面,可将绿色企业信息、绿色股票信息,进一步与现有绿色数据平台打通,打造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市场提供有参考性、可对比的绿色信息。此外,可加大对各方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包括对监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对投资者开展绿色投资教育与宣传,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培育提升公信力等。
<!–article_adlist[相关文章:
1、IIGF年报 | 2024年绿色股票进展报告(上)
2、IIGF年报 | 2024年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进展报告(下篇)
3、IIGF年报 | 2024年绿色信贷进展报告
4、IIGF年报 | 2024年绿色保险进展报告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作者:
金 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近期热门视频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视频号
新媒体编辑:马文慧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