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来年的行情中,小散仍是韭菜?应怎样保护中小投资者?
投资者保护制度要完善
曹中铭
每年临近年底,市场上的各种调查与预测就会满天飞。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投资者认为明年将是震荡市,35.6%的投资者看好成长股,看好题材股的占19.1%。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年以上的老股民占比67.8%,且持仓七成以上的占比57.4%。
大多数投资者不看好明年的行情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近几年来,A股市场持续低迷。2015年的疯牛行情,对市场所形成的冲击至今也没有缓过气来。即使近几年来A股成功入摩、入富、入标,但从整体上看,市场表现差强人意。2019年前四个月虽然产生了一波上涨行情,但此后即归于沉寂,市场低迷的态势延续。
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下滑,对股市上行产生压力。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虽然这个“晴雨表”功能在A股市场常常失灵,但一旦GDP增速回落,那么其“晴雨表”的功能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近
在A股市场中,小散难以摆脱韭菜的命运,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当然是在股市炒作中常常被套牢,或不得不割肉离场。A股市场向来牛“短”熊“长”,在熊市背景下,在资金、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小散,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股市极端低迷时,常常有多年老股民愤然销户离场的案例,也足以体现出其韭菜的命运。老股民尚且如此,那些新入市的股民就更不用说了。
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也常常让小散变身为韭菜。由于违规成本低,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如同家常便饭,并常常会损害到全体股东的利益。比如信披违规是A股市场的一大通病,也是市场监管的一大难点。对于信披违规,最高处罚不过60万元,这对上市公司并没有任何的威慑力。相反,会助长某些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违法行为,小散也往往难逃韭菜的命运。目前小散维权的案例中,只有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因为有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小散才可以提起诉讼维权。但实际上,这方面也难以做到两个“全覆盖”,即小散的损失做到全覆盖,以及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全覆盖。至于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导致小散损失的,由于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小散要维权简直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自资本市场诞生以来,小散就从来没有逃脱韭菜的命运。由于持股较少,在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决策上没有话语权;由于资金与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利益受损时也往往无法诉讼维权。而这,既是小散所面临的现实,也是造成其韭菜命运的根本原图。
改变小散韭菜命运,既需要监管部门对于投资者保护工作的重视,更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完善。实际上,目前正在修订的证券法,就为保护小散利益创造了条件。个人以为,此次证券法修订的结果如何,在制度建设的完善与投资者保护上有多大的力度,将是决定小散今后处于何种命运的关键。
违法违规的处罚不应设“上限”
黄湘源
一句,不过,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证券法》的修改是不是有可能对散户“韭菜命”情况的改变起到一定的作用呢?如果非要说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显然也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毕竟,新修订的《证券法》专门设置了投资者保护一章,不仅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投资者保护上也增加了证券纠纷调解规定,完善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些进步也是应当肯定的。不过,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涉及违法违规的处罚有上限不如无上限,特别是对于造假上市,除了应该罚得他倾家荡产之外,对首要责任人还应当课以刑律,非此不足以惩前毖后,以儆效尤。此外,从散户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中依然还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情况出发,代表人诉讼制度也不如集体诉讼制度,否则,受损的散户投资者欲诉无门和不得其法的情况也依然将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散户投资者之所以被割韭菜,除了受制于人散心不齐并且也缺乏专业投资技能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之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市场定位的制度性错位。重融资至今犹是我们这个市场压倒一切的最高使命,而投资回报却从来也没有被很好地摆上议事日程。在这里,为管理层所津津乐道的IPO常态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尽管人们对于所谓IPO常态化的提法一向就颇有质疑。不久前,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以惯用的方式对IPO常态化进行了异口同声的密集解读。根据这些媒体的说法,截至11月28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共融资3.09亿元,相对于全金融市场,融资总量非常有限。不过,明眼人不难看出,这里不仅在统计时间上恰到好处地回避了即将在此之后刚好一日之差的11月29日完成IPO融资的邮储银行,而且也把早在今年7月份就开板上市的科创板当做了视而不见的空气。
散户投资者被割韭菜,与施政重心也是分不开的。就拿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来说,明明上市公司业绩爆雷最多的就发生在并购重组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商誉之类板块上,可是,政策松绑却早不松绑晚不松绑,偏偏在临近年关前的时候松绑,而且,松绑的也恰恰正是历来发生问题最多的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莫非管理层也想通过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的松绑,帮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不够重组凑”,或者“退市关难过借壳过”?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尽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或者逃避退市有所帮助,但是,它不过就像埋地雷一样,好看的表面下面毕竟还是一个坑。
即会借着ETF之类的助力大行其道。注册制的由科创板推广到创业板、新三板尽管已将成为大势所趋,但如果都像科创板这样趁机放开估值和涨跌停板限制,那么,所带来的究竟是股价泡沫的喷发还是压缩,恐怕也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的。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新修订的《证券法》颁布实施的情况下,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法不到位情形的改变也将有一个过程。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指望在新的一年里根本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尽管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多一点平常心,多一点谨慎为好。尽管大牛市不大牛市也不可能与散户投资者一点关系也没有,牛市也不能保证每个投资者都赚钱。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一些缺乏定力的投资者反而有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散户投资者如果不懂得自己保护自己,那么,没有谁在股市一旦出现非人力所能抗的异常情况时能给你提供一点更有用的实质性帮助。也就是说,“韭菜命”依然“韭菜命”。这样的情况,至少在现在乃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零和游戏 小散买单
皮海洲
分是10年及以上的老股民了。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成长股与题材股一直都是中小投资者比较青睐的。不过,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也有好心人对中小投资者的命运感到担忧,担心中小投资者在来年的行情中仍然会成为市场的韭菜。那么,中小投资者在来年行情中会成为韭菜吗?
应该说,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从大机构来说,更看重优质蓝筹股。但当下的优质蓝筹股,很多股价都在高位甚至是历史的高位,这也让中小投资者对一些蓝筹股望而却步。而中小投资者看好的成长股与题材股,这其中很多都充斥着陷阱,而题材股更是以投机炒作为主,行情很短暂,而且这种炒作最终都是由二级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来买单。
其实,不论中小投资者看好什么股票,或持有什么股票,从中小投资者这个群体来说,注定是要充当韭菜的。因为任何股票,只要最大多数股份被中小投资者所持有,这就是股票不能上涨的最好理由,哪怕就是贵州茅台,300元的时候也会跌到200元。而一旦集中到了机构的手上,就是1000元也还是被人看好。茅台的价值没有发生变化,但持有人不同了,行情也就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小投资者永远玩不过机构投资者,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决定了的。
而且从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来说,中小投资者注定是难逃韭菜命的。因为A股上市公司本身就缺少投资价值,股市只是一个“零和游戏”,这能赚谁的钱?不就是赚中小投资者的钱么?比如,新股发行,这是A股市场的最大使命。从主板到中小板到创业板到科创板到注册制,一切都是基于为融资服务。这是A股市场最大的特色。
基于A股的使命,A股为融资服务并无不可,关键是IPO制度存在严重缺陷,让新股发行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任何一家公司发行新股,都会带来3倍甚至是9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如此一来,企业IPO融资的金额其实并不大,但限售股套现的金额却是融资额的数倍甚至是十数倍。
并且为了让限售股股东可以高价套现,上市公司进行某种利益输送,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还恬不知耻。比如,控股股东提议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进行高送转等,然后自己带头减持。
还有制度本身也有不足。比如,在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事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揭露日”。这是涉及到投资者保护的一个重要时点。通常从“揭露日”起,买进股票的投资者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是得不到赔偿的。而既然“揭露日”如此重要,为什么不从当天起就对相关公司股票作停牌处理呢?一方面不赔偿投资者,另一方面又让股票恢复交易,这不明显是在损害某些投资者的利益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