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的企业,看起来就是个好人。

不论是从技术的水平、行业的地位、客户的层次、合作的稳定性,还是

管理层的背景、历史的发展、上下游的关系,再或者

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变动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对比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综合来判断,这个企业就不可能造假、没必要造假,至少,

造假的可能性很低。

【2】

就算是这样的企业,在IPO审核中,也是各种质疑和问询。

如果是核心问题的重点关注,倒也无可厚非,就怕是一些很细节和技术的问题。

关联交易几十万,关注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现金分红几百万,关注股东拿了钱干了啥,是不是体外循环了;

运费一年一百多万,关注运费是不是跟业务规模相匹配,是不是存在体外垫付费用的情形;

募投项目设计多了,关注是不是能够产能消化;设计少了,关注未来是不是还有发展前景?

客户比较单一,关注是不是存在重大依赖;客户多了,关注客户是不是稳定;

毛利率保持不动,关注是不是竞争力后劲不足;毛利率提高,关注是不是多记收入或者少记成本;

……

【3】

而有的企业,

实际控制人跟供应商各种资金往来,各种人员交流;

发行人的客户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且客户的股东说不清道不明;

不论是函证还是回款,客户的配合有点让人吃惊,客

反正呢,就是各种证据和疑点都让人怀疑这个企业有造假的可能和痕迹。

可是,我们的审核呢:

依旧是淡定依旧,常规操作,实在不行就是:

多问几次保荐机构和会计师的核查程序是否到位;

实在不行那就中介机构的质控和内核也发表一个核查意见;

大不了,就让企业赶紧把材料撤回去。

反正,我也觉得不对劲,但是我也看透不说透,谁愿意出这个头,担这个责。

毕竟:

要把一个企业认定为财务造假,那是需要充分确凿的证据的,那是需要很大的工作量的,还要承担各方的压力,弄不好还惹自己一身麻烦。

何必呢?

【4】

所以,IPO现在就是一个大圈:

优秀的企业,对这样的IPO审核逻辑非常不理解,明明我很优秀,为什么老是怀疑我是坏人,无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很多不好的企业,也一直不放弃浑水摸鱼冲一把的心态,冲不过去那就撤回来呗,万一成了呢?

可不是,谁能保证已经成功的IPO里面都没问题,怎么可能?

再说了,就算是被抓住造假又怎样?

不用等太久,又是一条好汉。

【5】

前几天,投哥提到关于IPO审核中模板格式化问询的问题,有的朋友说得好:

明知道这些问题我写多少你都会问,刚开始我自然要少写点,毕竟就那么多子弹,得分批打出去。

还有一个朋友说:

我一个IPO发行人就一个单体,结果问询问题上来就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划分和内部控制。


IPO审核,好大的怪圈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