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证监会召开“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暨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动员部署会议”,研究部署巡视整改和下半年的重点监管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和基础制度更加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不断健全,“零容忍”的执法震慑进一步彰显,市场生态持续净化。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高管被立案调查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会议还提出,下半年,要加强微观治理,推动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依法强化穿透监管。加快健全行政执法、民事赔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的有机体系,推进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进一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据红星资本局统计,2022年上半年共有46家上市公司或公司股东、高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被证监会立案的公司数。另有8家被当地公安机关等其他部门立案调查。
法律、监管措施。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注册制改革的推进,监管趋严的态势会延续。
图据IC photo
上半年50余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
39家涉及信披违规
据红星资本局统计,以公告发布时间为标准,202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高监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数量已高达46家,其中涉及信披违规的公司数为39家,涉及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的公司数为5家。
另有8家上市公司实控人或董高监,被当地公安机关等其他部门立案调查,主要原因为职务侵占。
而据数据宝数据,2019年-2021年度,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数分别为15家、17家、34家;而2008年-2018年,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数均为个位数。2022年上半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2021年全年。
除了上市公司本身,从事中介经纪业务的证券行业情况类似。
《每日经济新闻》统计,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单位开出的关于证券行业的(包括券商及从业人员)罚单共计212张,涉及76家券商。而易董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共有75家券商收到266张罚单。
红星资本局随机选择了几家被立案调查的公司进行回访,对方均表示会根据证监会的调查结果进行整改,也会加强公司内控管理。
例如空港股份(600463.SH),其董秘办工作人员称,调查结果下发后,会出整改报告,但具体情况,包括是否公布整改报告,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进行。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监管趋严
专家:维权索赔是最好的投资者保护
在此背景下,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数量开始倍增。
针对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情况,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红星资本局,首先,注册制改革之后,整个市场的监管效率大幅提升,监管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市场主体违规的蛛丝马迹都可以很快捕捉到,这是近来立案数增多的客观原因。其次,上市公司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侥幸心理。
“现在的上市公司违法成本已经很高,但少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践踏法律的情况,知法,甚至懂法,但不守法。”
高级合伙人朱莎告诉红星资本局:“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我们认为监管趋严的态势会延续。”
朱莎认为,注册制更强调企业主动披露公司信息,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法律措施和行政监管措施对企业进行制约。
“新证券法之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也出台了很多交易细则。对于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程序,都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从整个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市场对上市公司主动进行信息披露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也需要有更加严谨的态度,并对信息披露的后果承担责任。”朱莎表示。
董登新也发表了类似观点:“全面注册制,首先要把市场打扫干净,这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威慑力,加大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为注册制保驾护航。”
此外,市场法规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朱莎表示,新证券法的实施,给了投资者更多的维权渠道。“如果一个人去起诉上市公司,力量薄弱,成本很高。新证券法的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50人以上就可以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进行诉讼,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实用的条款。”
董登新直言,维权索赔是最好的投资者保护。
“股民们学会主动维权索赔,能够让市场环境更好,让不守法的企业赔到倾家荡产。投资人要有维权意识和索赔的勇气,新证券法的代表人诉讼和美国的集体诉讼很相似,只要有几个受害者胜诉,所有具有同样遭遇的投资者,默认获得同样的赔偿,散户数量庞大,大部分筹码都掌握在散户手中。”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陶玥阳
责编 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