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PO审核作为监管机构把控上市企业质量的第一个环节,对保持A股市场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从严监管已成为中国股市主旋律,加之今年证监会阶段性收缩IPO节奏,基于这一背景,拟上市企业全面知悉审核关注重点越发重要。本文汇总了2023年IPO审核关注点以及近五年审核未通过企业关注点,供参考。
IPO审核趋严,过会率降低2023年IPO审核情况
注:
1)过会率=通过家数/审核总家数(不含取消审核家数)*100%;
2)本年度内,审核总家数包含二次上会企业;
3)2023年度内,IPO多次申报企业共18家,包括北交所占比较高达到14家。其中8家最终获通过,3家未通过,7家取消审核。
2023年,证监会及三大交易所共计审核323家(含二次上会企业),其中通过279家,未通过12家,处于暂缓审议状态23家,取消审核9家。总体过会率为88.85%,创下近五年最低过会率。从审核数量来
2023年,过会率最高的板块为深主板,过会率为97.06%,过会率最低板块为科创板,过会率为81.08%。
2019-2023年历年审核对比分析2019-2023年历年审核情况
2019年是科创板上市元年,众多科技创新企业迎来前所未有势,过会率一直维持高位水平达到近五年最高95.77%。2021-2023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不断实施,监管机构对IPO项目审核呈现趋严的发展态势,过会率有所下滑,这也将从源头驱动A股市场实现数量为主到质量为王的良性转变。但2021年11月12日北交所上市使得2022年IPO数量和过会率有所提升,过会率达到91.21%。2023年2月17日,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并颁布了相关制度规则。一方面,新的审核制度下监管从严审查,不断有企业选择主动撤回IPO申请并终止上市审核。另一方面全面注册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对板块定位、财务指标等的要求,这使得新旧法规交替之际,不再适用于新规的企业大规模撤回IPO申请,据统计,2023年以来共有238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可见23年申请上会企业数量和过会率双降局面明显。
2019-2023年各板块审核情况
2019年至2023年共计2155家企业通过审核,总体过会率为91.98%。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是承载企业上市的重要板块,在审核通过企业中占比高达64.64%,且过会率均在92%以上。近五年沪主板审核通过309家企业,过会率高于平均水平,为92.24%。而深主板审核通过企业最少,过会率也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交所2021年底才开市,但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审核通过企业已经超过深主板,尤其2023年北交所越来越活跃。
2023年各板块审核问询要点汇总分析2023年审核问询汇总表
全面注册制改革后,业务与技术是受到影响最大的章节之一。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深入,业务与技术信息披露对降低投资者阅读门槛、突出重点内容、精简篇幅、避免格式化内容堆砌等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在审核过程中,各板块被问询的概率均居于首位,且远远超过了其他问题的问询。其次,信披相关问题,财务会计处理与分析、公司治理等也具有较高的被问询率。而发行上市、现金流量、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重大事项等被问询的概率比较低。
分板块来看,尽管各板块在“业务与技术”方面均被高度关注,但是科创板尤为突出,问询率高达88.57%,这正切合了科创板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定位。对于科创板来说问询率并列第二高的是“信息披露相关”和“募集资金使用”均为20%。
创业板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因此,对于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除了对于其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创业板定位等业务与技术方面关注较高外,对该板块公司的公司治理、损益情况、财务会计处理与分析也给予了较多关注,看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盈利成长能力。
深主板在“财务会计处理与分析”、“主要财务指标分析”受到了较高的关注,问询率分别是29.41%、26.47%,说明问询委员会更加关注深主板企业在财务层面能否达到标准。深主板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企业应连续3年盈利,年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利润不低于200万元;深交所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也有一定的要求,包括净资产不少于3000万元,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最近一年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0。
沪主板在信息披露和募集资金使用受到了较高关注,问询率分别43.64%、34.55%。表明主板作为主要承接大盘蓝筹股,申请在沪主板上市的企业,都已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稳定的经营业绩稳定,对于这类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问询委员会更加关注信披合规性、募集资金用途和未来发展定位问题。
北交所相比于其他板块而言,在“财务会计处理与分析”、“独立性(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资产负债表相关”和“规范性及处罚”均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北交所上市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规模,在财务、独立性和合规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当前从严监管将会成为中国股市主旋律,在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监管层态度十分明确,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对于北交所企业更不例外。
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前十大关注要点
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前十大关注要点
深主板上市委员会前十大关注要点
沪主板上市委员会前十大关注要点
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前十大关注要点
2023年IPO被否企业原因分析23年A股IPO上会企业共计12家被否。其中创业板6家,科创板2家,北交所2家,沪主板1家,深主板1家,今年被否企业集中在制造业,12家IPO被否企业的审核关注点汇总如下:
2023年被否企业审核关注要点
整体来看,全面注册制下创业板被否企业对成长性问题、研发能力以及收入、业绩相关问题关注度较高;而科创板审核关注要点仍聚焦于核心技术等科创属性问题;主板除对收入、利润等财务问题关注较多,也关注企业规范运行;北交所重点问询了募投项目相关问题。
2019-2023年被否企业审核关注点分析2019-2023年被否企业审核关注要点
2019-2023年各板块被否企业审核关注要点
财务类问题突出
2019年以来,财务类问题依然是IPO审核未通过的主要原因。近五年审核未通过企业共计96家,其中58家企业被问及财务类问题,占近五年IPO审核未通过总数的60.42%。而在财务类问题中,毛利率被提及次数最高,为30次,其次应收账款逾期、坏账计提等也是财务类问题关注的重点。分板块来看,主板对于财务类问题的关注高于其他板块。
与盈利、技术相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焦点
上表显示,持续盈利能力问题是企业IPO的最大障碍之一,与技术/研发相关的问询率为52.04%、与盈利相关的持续经营能力问询率为47.96%。其中发审委尤为关注企业是否具备相当的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对于技术/研发的问询较往年更高。一方面,跟国家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技术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整体战略规划相契合,其次,也与2023年审核未通过企业主要来自创业板和科创板有关。
规范运行、会计核算、信息披露和独立性需要被重视
从规范运行看,主要的问题集中于内部控制方面。例如发行人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生产经营是否符合规定。2019年至2023年,被否企业被问及内部控制的共计19次。相较而言,高管薪酬、董监高合规性、大股东情况等问题关注较低。从信息披露看,发审委主要关注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的齐备性、准确性。2019年至2023年,信息披露问题在审核未通过企业中被问询的比例为21.43%。从独立性看,业务独立是首要的关注点,具体是指“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与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近五年,独立性问题占审核未通过意见数的25.51%。值得注意的是主板对于独立性的关注远远高于其他板块。
其他问题
很多企业存在大客户“依赖症”,据统计,近五年共有22家审核未通过企业涉及相关问题。因此,对于拟申请上市的企业,努力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增强抗风险
信息来源:万全智策▼中航私募 普泰投资 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航私募 普泰投资】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收获更多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