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跌停”听上去像恐怖片片名,却实实在在写在行情表里,红得发紫的“ST元成”四个字,如今成了1.3万账户的噩梦标签。11月8日上交所一锤定音:市值连续低于5亿元,触发强制退市,股票直接关进“小黑屋”。
想跑?
门口只剩一纸停牌公告,连跳楼价都没人接盘。
故事起点并不荒凉。2017年上市当天,股价一度冲到60.38元,叫好声此起彼伏——“生态环境大风口”“政府订单拿到手软”。
才几年光景,营收像漏气的气球,从2.94亿缩到1.46亿,净利润更离谱,三年亏了5个多亿。
账面数字玩蹦极,公司却悄悄把绳子割了:2019到2022年虚增收入、利润,转头又用假数据定增,一笔操作把“财务造假”升级成“欺诈发行”,性质直接从“酒驾”飙成“肇事逃逸”。
监管的铁锤今年落得又快又准。
退市新规里“市值红线”是硬杠杠,没商量,不缓冲,直接抬走。
于是每天开盘就是一封死跌停,成交量缩到地量,账户里的市值每天醒来就少一个零头,卖盘挂出去像往深井里扔石头——只听回响不见水花。
老股民调侃:这K线走得比心电图还平,却越看越心慌。
有人还想赌“破产重整”起死回生。11月7日晚公司放出消息:正与地方国资“初步接触”。
次日早盘果然冒出买单,股价颤颤巍巍想抬头,结果新一批卖单瞬间砸回地板。
市场解读很直白——剧本太熟,套路太老,“国资入场”四个字在A股听多了,常常前面还要加“据说”。
真国资进场先算账,不是做慈善,烂到根的资产谁敢打包票?
最扎心的是流动性断崖。20个跌停意味着每天成交额几百万,小散挂的卖单排队能绕地球半圈。
退市后转入老三板,交易萎缩成“周更”,价跌起来没有底,想割肉得先找到对手盘,多数股票最后沦为“僵尸”。
有投资者自嘲:账户里躺着的不是股票,是电子墓碑。
可诉讼路漫漫,造假罚款公司先扛,赔到个人口袋得排队,轮到小散往往只剩“情绪价值”。
把镜头拉远,今年退市名单已经超过40家,刷新历史纪录。
制度趋严不是口号,“市值+财务”双杀标准把壳价值直接清零。
过去赌ST、赌重组,像是钻漏洞闯关,如今监管把墙砌到天花板,还装上高压电。
市场风格悄悄转向:业绩在线、治理透明的企业才配享有流动性,讲故事、画大饼的壳公司被迅速边缘化。
对普通人来说,元成这幕悲剧最大的价值是“风险提示”四个字写得血淋淋。
ST板块不是“低买高卖”的掘金地,而是地雷陈列馆。
连续亏损、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官司缠身,这些都是黄灯闪烁,别再闭眼踩油门。
投资前先问自己一句:真出事了,我能承受几个跌停?
如果答案是“一个都嫌多”,就把手指从买入键上移开。
市场不会同情任何侥幸心理,账户余额更不会说谎。
行情还在走,退市倒计时滴答作响。
ST元成留下一地鸡毛,也留下最朴实的教训:别把希望寄托在“有人比我更傻”,安全垫永远只能自己备。
愿那1.3万股东早日脱身,也愿后来者看见这一串20个跌停时,心里咯噔一下,然后默默把风险条例再读一遍——这是元成留给市场最后的“正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