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0月31日晚上,科创板芯片公司寒武纪发了个公告。回应前CTO梁军把公司告了,要42.87亿的事儿。回应挺强硬,全力应对离职高管对公司的不当诉求。

一个“不当诉求”,把话说死了。意思很明确,你这42个亿我不认,法院怎么判我怎么办,但我不会主动和解。

这儿还得从股权激励说起。

股权激励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画饼。

很多人以为股权激励就是公司发股票当工资。

大错特错。

股权激励是赌约,是公司用未来的预期绑住核心员工。

你干得好,公司上市了,股价涨了,你手里的股票就值钱了,大家一起发财。听着挺美,但前提是:你得一直干到行权那天,得符合各种考核条件,公司得活着,股价得涨。

这四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

梁军就卡在这儿了。

他从2017年10月18日进寒武纪,干到2022年2月10日离职,前后4年多,职位是副总经理加CTO。按理说这种级别的核心高管,股权激励肯定少不了。

但问题来了,寒武纪现在不认这个账。梁军起诉的第一条诉求,就是要求法院确认,他和寒武纪在那段时间里存在劳动关系。

为什么要确认这个?

因为只有确认了劳动关系,他才能主张股权激励的权利。如果法院判定他不是劳动关系,那他就是个外包,就是个临时工,股票跟他没半毛钱关系。

核心不在于42个亿该不该赔,而在于寒武纪当初到底怎么定义梁军这个人的。

是员工?还是合作伙伴?是内部人?还是外部人?

科技公司最爱玩的套路,就是把核心高管的身份搞得模棱两可。

上市前,为了节省成本,用各种代持、委托、合伙企业的方式,把股权激励做得很隐蔽。等公司上市了,股价涨了,这些模糊地带就成了定时炸弹。

梁军能赢吗?

很难说。

梁军手里那1152万股股票是怎么来的?是公司直接给的,还是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的?寒武纪当初的股权激励方案到底怎么写的?有没有明确的行权条件?有没有离职后的回购条款?

这些问题都能决定案子的走向。

现在双方都没把底牌亮出来。寒武纪只说了案件已立案,尚未开庭,对公司日常经营没影响。梁军那边也没有更多信息流出。大家都在等法院怎么判。

但不管法院怎么判,这事已经把一个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科技公司的股权激励,到底是福利还是陷阱?

这些年,股权激励已经成了科技公司招人的标配话术。不给期权不给股票,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公司。

但真到兑现的时候,各种幺蛾子就来了。公司说你没干满年限,股票收回;你业绩不达标,股票打折;你离职了,股票按成本价回购,涨了多少跟你没关系。

股权激励不是工资,是赌约。

你押的是时间,是青春,是对公司未来的信任。

但公司押的是什么?是你的付出,是你的忠诚,是你在关键时刻不会跳槽的确定性。

这场赌博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梁军这个案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把这种不对等撕开了一个口子。他用42个亿的天价索赔,逼着寒武纪,也逼着所有旁观者去回答一个问题:当初画的那个饼,到底算不算数?

这事对寒武纪的影响,远不止一场官司这么简单。

梁军是前CTO,是公司的技术一号位,他要是能闹到这个地步,说明双方矛盾已经彻底撕破脸了。他现在把公司告上法庭,相当于把这些矛盾全部公开化了。投资者会怎么想?员工会怎么想?

寒武纪说这案子对公司日常研发及经营不存在影响。

这话你信吗?

反正我不信。一个前CTO闹到要告公司42个亿的地步,你跟我说没影响?

梁军这个案子,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会告诉所有拿着股权激励的人,你手里那张纸到底值不值钱,要看公司的良心,更要看法律的态度。

如果法院判梁军赢了,那以后所有科技公司都得老老实实把股权激励的条款写清楚,不能再玩文字游戏。如果法院判寒武纪赢了,那以后所有员工都得擦亮眼睛,别被画饼骗了。

股权激励这东西,看着美,吃着苦。

是公司用未来的不确定性绑架你现在的确定性。你以为自己拿到了一张通往财富自由的船票,其实只是签了一张对赌协议。


寒武纪前CTO索赔42.87亿!按股价最高点算,公司硬刚:不当诉求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