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公开客户端、网上公开首页都能找到我们!

国联股份(603613.SH)自2023年12月26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以来,一直有对其财务真实性的质疑。这场持续一年半的调查,可能主要涉及公司收入确认方法的颠覆性调整。根据北京证监局警示函及据。(国联股份维权入口)

监管机构认定,这种调整构成重大信息披露不准确。北京证监局明确指出,公司未能及时、充分披露收入确认方法变更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导致投资者决策严重偏离。上交所则进一步指出,国联股份在2022年业绩预告中未提示净额法调整风险,属于“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并对公司及实控人刘泉、钱晓钧等高管予以公开谴责。

这一事件如此特殊就在于,其收入确认方法的调整并非孤立存在。早在2022年11月,媒体就曾质疑国联股份通过融资性贸易虚增收入,但公司初期坚称“相关事项均不属实”。直到2023年审计机构介入,公司才承认部分交易缺乏商品控制权的直接证据,被迫调整收入确认方法。这种“先否认、后更正”的操作,应当绝非单纯的会计计量调整。

从7.767亿元仅升至13.7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却只有营收的一半,即32.9%。2023年营收506.85亿元,现金流却仅为6.92亿元,这两者巨大的反差,并没有其他扎实合理的数据与业绩做支撑。

截至2023年末,公司货币资金70.73亿元,短期债务74.51亿元,利息收入/货币资金比值仅0.0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存款+高负债”的结构,可能涉及资金体外循环,或虚构的嫌疑。2023年预付账款45.12亿元,占流动资产的31.47%,远超行业均值。同样,若按预付账款推算的周转率,亦是远高于行业平均值,这种异常可能掩盖虚增交易或资金挪用。

此外,交易数据的“罗生门”也半路杀出搅局。国联股份披露的与亿利洁能交易额(3.73亿元)与亿利洁能披露的采购额(3.01亿元)存在7000万元差异,这种数据矛盾难以用“统计口径不同”解释。部分企业(如东岳飞达)同时作为国联股份的客户和供应商,且交易链条涉及多家国企,疑似通过融资性贸易虚构收入。另外,2023年存货周转率216,同比下降66.27%。这一指标的大幅下滑,可能反映公司虚增库存或滞销风险,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这一切导火索很有可能为2022年11月24晚间媒体关于融资性贸易惊天谎言的内容有一定关联,如果这一判断经证监部门处罚认定确认,那么股民维权的诉讼时效则不足7个月,而不是到时也来得及的状态。

每个企业被立案调查,都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对整个行业财务规范性的一次“压力测试”。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持续一年半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财务异常必有妖”的铁律——在追求高增长的同时,更要守住财务真实性的底线。

(本文由辽宁宏都网上公开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也有自己独到见解,执业证号:1210220170363252)


立案调查时间长的典型!国联股份财务造假牵动神经,受损股民快索赔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