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一条投基亏损后起诉销售渠道的消息。

一位74岁的投资者于2021年4月到6月期间,在某渠道先后花152万买了两只混合型基金与一个投顾型组合产品,结果不到两年亏损近29万,于是愤而起诉。

不过法院认为投资者知悉其中风险并自主决定了申赎,因此不予支持投资者的赔偿要求。

看了一下那两只混合基金,在2021年4月到6月时刚好处于新发募集期,这位老人家估计是直接参与了新发认购。至于另一个投顾型组合,据说这个组合里有多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子组合可选,他具体买了哪个就不清楚了。

说来一位74岁的老人家,除非家里真不差钱,否则投152万亏29万确实不太容易接受。

至于他那会儿参与基金时到底对投基风险有没有充分认识与重视,以及当时渠道有没有为这位高龄投资者充分准确地揭示清楚潜在风险,这种过程性的事儿外人在事后也不好做评判了。

但说到这儿,觉得有必要对小伙伴们多提示一句,基金有风险,投前一定要看清。

什么样基金风险更大,什么样基金风险更小?

那些侧重于股票市场投资的权益型基金,比如普通股票型、指数型、股票仓位较高的混合型、主投境外股市的权益类QDII基金,净值波动较大,熊市时回撤30%甚至腰斩都不稀奇,另外,投资期现货的商品型基金净值波动也较大;

侧重债券投资的债基、偏债风格混合基金,虽然收益潜力相较权益基金更小,但贵在净值整体上表现更稳健,从中不难找到一些长期最大回撤不超10%的产品,亦有不少回撤控制做得更强的纯债基金,不过其中热衷可转债投资的产品净值波动会较大。

当然了,即便是相同类型基金,由于产品设计有差异、基金经理风格与能力有差异等,具体基金之间的潜在风险水平仍有不同,对此小伙伴需要多加判别。

大家在选基时,确实有必要回看一下待选基金至少过去5年的净值波动情况,如果这只基金没有这么长的净值历史,那可以参看有足够净值数据的同类基金,如此一来有望对待选基金的潜在风险水平有一个更具象的认识与判断。

最后再啰嗦一句,在基金投资中,首先要讲求风险可承受,在此基础上再追求相匹配的好收益,若是承受超过承受能力的风险特别是超过承受能力的净亏损风险,是很痛的。


又有投资者起诉,这次是什么情况?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