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AI概念一度成为A股市场焦点的鸿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鸿博股份,证券代码:002229),因2023年业绩预告与实际情况存在重大偏差,被监管部门追责,受损投资者的维权索赔也迎来关键进展。目前已有一审胜诉判决落地,明确公司需对违规行为造成的投资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抓紧申报维权。
业绩“由盈转亏”惊天变脸,监管亮剑直指信披违规
作为2023年炙手可热的AI大牛股,鸿博股份的业绩披露曾给市场注入强烈信心。2024年1月11日,公司发布业绩快报称,预计2023年实现盈利3740万元至5610万元,相较2022年同期亏损7506.95万元,增幅高达149.82%至174.73%,并将盈利归因于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2月27日,公司仍在公告中确认,已披露的业绩预告与实际情况不存在较大差异。
然而仅时隔不足三月,剧情便彻底反转。2024年4月12日深夜,鸿博股份突然披露业绩修正公告,将2023年业绩预期从盈利最高5610万元直接下调至亏损5000万元到5800万元,形成超1亿元的预期差额。对于这场“变脸”,公司解释称,核心原因是审计机构认为子公司英博数科与北京京能的智算中心设备采购合作收入,需在所有设备交付并完成最终部署后才能确认,因此需扣除前期预确认的相关收入。
业绩预告的重大偏差迅速引发监管关注。监管部门指出,公司业绩预告不准确的行为已构成信息披露违规,相关责任人未能勤勉尽责,需承担主要责任。这场从“大幅盈利”到“显著亏损”的骤变,直接导致公司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承压下跌,众多基于前期乐观预期买入的投资者遭受惨重损失。
从“十倍大牛股”到“信披违规者”,鸿博股份的案例再次警示上市公司需严守信息披露底线。对于受损投资者而言,一审胜诉判决已为维权提供坚实支撑,抓住时效窗口、及时申报索赔,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举措。
根据《证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投资者索赔范围包括投资差额损失、交易佣金、印花税以及相应的利息损失,法院将根据交易记录精准核算赔偿金额。
在2024年1月11日至2024年4月12日期间买入鸿博股份股票,且在2024年4月12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该股票的受损投资者。
代理模式:我们采用全风险代理模式,成功获赔后再收费,不获赔不收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