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北欧三文鱼48小时从捕捞地到成都餐桌,还能再快吗?”
4月9日,由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主办、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和成都市供应链协会联合承办的“蓉通四海 智链未来”——成都市口岸物流领域场景创新产品发布会上,面对与会者提出的问题,成都市供应链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智超给出肯定答案:“能,生鲜品类还能更丰富,物流成本还能更便宜。”
肯定的回答,源自成都日益完善的国际货运航网——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恢复拓展至73条,航线数量居中西部第一。2024年,成都的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是中西部唯一跻身航空货运“百万吨级俱乐部”的城市,今年前2月成都航空口岸进出口突破千亿元。
货运航网的优势,让不沿江不靠海的成都航空口岸成为仅次于上海浦东机场的全国第二大进口冰鲜三文鱼入境口岸。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航空口岸进口冰鲜三文鱼8.65亿元、1.11万吨。“通过成都航空口岸鲜活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越来越多的北欧三文鱼实现48小时从捕捞地‘游’上市民餐桌。”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让更多生鲜产品更快、更好到达成都市民的餐桌?“让更多科技成果与创新产品进一步赋能成都现代物流产业,让产品和场景实现‘双向奔赴’。”该负责人介绍。
为此,当天活动现场“端出”26个场景创新产品,汇聚15个物流场景能力、11项物流场景需求,涵盖人工智能、无人配送、低空经济、智慧平台、“一带一路”国际供应链服务等五个方面。
其中,四川港投新通道物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介的“冷链仓储+运输、贸易、融资、产业、配送系统建设及运营”场景创新产品,联动陆海新通道综合冷链物流钦州港基地和成都青白江基地,通过开行钦州至成都冷链班列,实现用最短距离、最优路线“把川货送出去、把外货引进来”。
该公司副总经理吕小琴以厄瓜多尔白虾举例,“以往从天津港入境,再通过公路运输至成都,现在可从广西钦州港,通过冷链班列运至成都,运输时间更短、运输成本更低。
作为成都的独角兽企业,成都鲜生活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在现场一口气端出5个场景创新产品,其中智慧物流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冷链作业流程,全程可视化监管系统,联通供应链上下游业务系统,实现资源最优匹配,降低损耗与差错率,为生鲜配送、中央厨房等化解高损耗“痛点”。
此外还有“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川航物流“国际货站+智能设备”、菜鸟针对运输行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机器人GT Pro、“一带一路”国际供应链服务站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
“这些场景创新产品将进一步赋能成都口岸物流领域,让货物运输流程更快、成本更低。”王智超说。
“接下来,将围绕‘为企业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强化营场景拓市场思维,持续深挖口岸物流领域创新应用场景,加强与企业对接交流,进一步推动更多创新技术在口岸物流领域应用落地。”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